潜艇核动力装置的第一批操纵员
21
◎ 高星斗 口述 核动力院宣传部 整理
1970年夏,某试验前学习
蒙着眼通过操纵员考试
1968年4月,我经历两年毕业分配的等待后被分配到了核动力院。经过两年的基层锻炼,1970年4月,学核反应堆工程专业的我被分配到第一座压水型反应堆运行研究室,参加了反应堆的调试、运行、试验、检修和退役。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反应堆操纵员,没有不怕苦、不怕累、刻苦钻研的精神,是无法考取运行操纵员执照的。1970年,全国解放军掀起了“技术大比武”,我们积极响应号召,如饥似渴地学习,技术大练兵、比学赶超的氛围十分浓厚。对于我们而言,不论年长还是年轻,所有的知识、技术都是全新的,富有挑战性。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一边调试一边学习,查阅了大量核动力装置设计图纸、设计说明书、调试规程和运行规程等资料。
学习主要靠自学。那时老情报楼(现已拆除)是机关办公楼,附近坡上修建了两栋三层单身楼,一个宿舍住8个人,上下铁架子床,在冷幽幽的日光灯下,屋中央两张书桌上摆着各种学习资料。背靠大山的2号楼住的全是运行和检修人员,1号楼主要住女同志和机关后勤的同志。那时没有电视,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是一周或两周一次的电影,大部分时间主要用来看书,遇到不明白的,宿舍的同志就展开热烈的讨论。
我们经常学习到深夜12点。有时为了不影响他人休息,就到宿舍走廊看书,或到“大坑里”(196办公室)去看书。反应堆系统复杂,一回路系统有300多个阀门,十多台大型设备,需要对每一个阀门、设备的编号、分布了如指掌。为此,我们经常穿着工作服,深入现场,爬管道摸设备熟悉系统。功夫不负有心人,两个多月的学习结束后,开始操纵员考试,由于平时刻苦钻研,大部分人都一次性过关。
操纵员的现场考核十分严格。被考核人员在现场用黑布蒙上眼睛进行考核。值班长在主控室下命令操作哪个阀门,我们必须在十几秒内到达所在地,手动阀门,按照值班长的命令进行操作。如果是电动阀门,要用听棒监听电机的运转情况,旁边有考核人员进行监督,对被考核人员行动的准确性进行打分,85分以上为合格。堆舱空间狭小,环境恶劣。300多个阀门和上千米管道在直径仅8米的堆舱内分三层在设备间交错布置。要在蒙上眼睛的情况下准确找到值班长命令的设备或管道,不是那么容易的。那个场景和那时的心情,我终身难忘。
经过艰苦努力,我取得了反应堆操纵员运行执照,开始了反应堆运行倒班生涯。我们是四班三倒,连续运行两个早班、两个中班、两个晚班,休息两天。刚开始倒班还挺兴奋的,以后就是工作的常态了。在倒班休息的那两天,值班长还会组织分队人员进行集中学习研讨,交流运行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办法,并为运行提出合理化建议。通过学习、研讨、交流、反馈运行经验,达到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提升运行水平的目的。
事关反应堆安全的一分钟
当时的第一座压水型反应堆运行研究室,分为运行队和检修队。检修队有六七十人,负责核动力装置的检修。运行队分4个分队,每个分队有30余人,共120多人。每一个分队由以下三部分人员组成:主控室的运行人员包括值班长、反应堆及一回路操纵员(一操)、二回路操纵员(二操)、电器操纵员(电操);主、辅机舱里运行人员有发电机、给水泵、主机上、主机中、主机下操纵员;舱外操纵员有测功器、造水、风、水、冷等操纵员。反应堆每次运行,运行分队的所有人员必须全部到位,才能确保核动力装置的安全、正常运行。除此之外,化学分析、剂量监测人员也要参加倒班,跟班进行水质分析和辐射监测。其他反应堆控制、热工仪表、电气检修以及机械检修人员白天上正常班,夜班也要派人值班。当时的运行队伍平均年龄不到30岁,还有十多名女同志。最早一批值班长有吴英华、褚可章、张凤瑞、范永富、耿其瑞、陈仰志。后来吴英华、耿其瑞任一所所长,范永富、陈仰志任196室主任。我后来也成为值班长,担任196室主任。
反应堆运行,一天三班倒,工作8天休息2天。在一般人看来这个工作就是看看仪表盘抄抄数据,简单嘛。其实不然。没有责任重于泰山的压力、没有过硬的技术、没有沉着应变处理能力,是不可能胜任这个岗位赋予的职责的。
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1974年4月的一个晚上,值班长吴英华、褚可章和我值夜班。我们像往常一样,目不转睛地看着主控室的每一个仪表盘,每个小时都会到堆舱去查看,一小时做一次记录,设备的轰鸣声越发衬出夜的宁静。按计划,操纵员从凌晨3点到8点进行反应堆功率提升。值班长吴英华下命令“功率提升到前进五”,使反应堆达到90%的功率。此时,在主控室的我们,发现稳压器反应压力和水位的仪表盘指针快速下降,我们判断是一回路系统管道破裂。值班长吴英华立即下令“反应堆停堆,主机速关,发电机与外电并列,关闭反应堆四个进出口主阀”,在30秒内使反应堆与一回路隔离。但是由于主阀关闭不严,压力继续下降。
紧急关头,为了反应堆的安全,电气操作员陆跃昌从三楼主控室一口气跑到主阀控制屏,强制关闭了主阀,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然后监督一回路系统,直至压力降至安全限值内,就不失时机地启动了安全注射泵,向反应堆注水,使反应堆压力维持在稳定状态,保证了反应堆的安全。随后,我和吴英华冒着大剂量进入现场检查事故情况,发现现场都被水漫过。相关人员进行了全面检查,发现直径25毫米的补水管道断裂,经过分析,确认是由于补水管道疲劳造成断裂。从这一事件中,我们总结和吸取了教训,在后续的反应堆设计建造过程中,增加了补水管道支撑点,再也没有发生补水管道断裂的事故。这一事件将运行人员的高度责任心和熟悉的操作技能表现得淋漓尽致。
196反应堆安全运行9年,没有出现过一次人为误操作停堆事故,充分检验了运行队伍,证明了我们运行人员高超的技术水平,确保了反应堆的安全。
核工业“老战士”的期待
培养队伍是老一辈核工业人的殷切期盼。当年我就曾多次到“海工”给海军学员讲课。“海工”是海军工程学院(现在叫海军工程大学)在一号点的驻地代称。那时,每年有七八十名海军学员来实习。他们吃住在海工,集中上课学习相关知识后,就跟着运行人员倒班。我在“海工”的教学楼向海军学员讲过反应堆运行、检修、开盖卸料等知识,也曾在运行值班现场讲解过。开展核动力装置的检修后,我讲课的次数就更多了。我不仅给一所的检修人员讲课,也给所内其他科室讲过课。
在核动力装置检修现场,我给核动力院的检修人员讲课,也给装备部核修大队的人员讲解反应堆结构、检修程序、检修方法、检修要求等。讲课是重要的一方面,解决实际问题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在检修现场,只要遇到问题他们就喜欢找我,因为找到我就能解决问题。当时大家都称我是“技术顾问”。
院里任何人向我请教关于核动力装置方面的知识,我都会耐心地讲解,毫不保留地传授。我教过一批又一批反应堆检修骨干,部分人员后来还走上了领导岗位。
我特别关心年轻人的成长,主动给每年来196室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上课,讲解核动力装置的辉煌历史,让他们了解196这个团队曾经开展的工作、取得的业绩和团队沉淀的宝贵精神。有时不知不觉一谈就是两三个小时,后来有人称我为“反应堆的活地图”。
2012年,核动力院一所成立了核动力装置维修保障专业技术团队,10人全是年轻人,而且“80后”居多,只有一位年长的,就是我这个72岁的学术带头人。为了让年轻人尽快成长起来,我给年轻人压担子,让他们编制文件,让他们了解我国现有核动力装置维修保障的基础设施及其保障能力,熟练掌握核动力装置的结构,并能熟悉掌握现有维修工具及新专用工具的研发能力,掌握维修的技术要求、检验标准及检验手段等。我希望他们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提高技术,尽快成长,成为反应堆检修专家。这是核工业战线一名老“战士”最真、最纯的愿望和期待。
(高星斗,核反应堆运行专家,我国第一座核潜艇陆上模式堆操纵员,担任过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一所196室主任,后来成为专业带头人。)
策划:杨金凤
编辑:蔡皛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