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5日 星期三

欢迎登陆中国核学会官方网站

他年轻时被邓稼先点名讲课,后来和同事完成老邓临终嘱托
发布日期:2022-07-01    发布:未知
文 | 吴明静

老者


他慢慢地从走廊那头走过来,笑容和蔼。


从几年前做采集工程开始,我频繁地拜访胡思得院士的办公室。他的办公室在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六号院14号楼。这是一幢楼龄已经60年、记载了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历程的老楼,因“灯火辉煌”的场景而青史留名。当年,年轻的胡思得曾在这幢楼里参加讨论、出席会议,还曾聆听过时任二机部副部长刘西尧传达周总理的讲话。如今,他那些曾经走路带风的伙伴们大都在家颐养天年了,而他仍然每天准时上班,即使是80多岁高龄,依旧风雨无阻。


他走得很慢,我快步过去迎接。他还跟我开玩笑:“明静,你听听这是什么声音?”他脚上的鞋有厚厚的牛筋软底,一步步踩在水磨石地上,可那声音不是鞋底发出的声响。


胡思得在会上。


他告诉我,那是膝盖的两块大骨头在相互摩擦。


他说,膝关节润滑液几乎都没有了,几年前还可以打进去一点玻璃酸钠,但是现在打了也不起作用。


膝盖退行性病变折磨了他将近30年,如今发展到了连医生也束手无策的地步。

一瞬间,我难过得失语。


他每一步的行走,应该都是很痛的。


但多少年来,他平静的表情、轻快的话语里不见丝毫痛楚,只有日渐蹒跚的步伐默默透露出他隐藏的忍耐。


他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伍钧也曾多次看着他慢慢走来。伍钧做毕业论文的紧张时期恰逢2003年春天,非典型性肺炎在北京城蔓延,海淀区是重灾区,许多单位放假、居民小区封闭管理,连商业场所也暂停营业。为了保证论文质量,胡老师坚持要和他面对面讨论。伍钧开着自己的家用小轿车去找胡老师,春寒料峭,两人却无处可去,单位、学校、图书馆都谢绝入内,连咖啡厅都关门歇业,师生俩只能窝在空调暖风不太管用的小车里,一页页翻阅、讨论。


那时胡老师的膝盖已经很不好了。伍钧永远无法忘记,他站在小区大门外,看着胡老师慢慢地、艰难地一步步越走越近,脸上带着慈祥的笑。


这些年,他慢慢地、从容地走着,笑意融融,犹如一抹阳光温暖明亮。


胡思得(1936— )

核武器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省宁波市人。1958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在一个多甲子的征程中,先后参加或主持领导了多项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工作,创造性地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为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然带领研究队伍为国家安全提供战略咨询。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行者

2022年春节前,胡思得和单位同事一起离开海淀区花园路六号院,搬到新的办公地点。


他对花园路六号院有些恋旧,在这里他前前后后待了半个多世纪。起初这个院子叫三号院,周围是一片庄稼地,大门外原有一条阳沟,通向小月河。邓稼先带着他和其他刚毕业的大学生,一边学习研究,一边义务劳动参与建设。他们是这里最早的住户、最早的建设者、最早的使用者,阳沟上的桥、大门连通院内的路,院子里最先盖起的红砖楼,都洒过他们辛劳的汗水。


他在这里听邓稼先、周光召、于敏等人讲课;他敲开程开甲办公室的门请教问题;他带着课题小组加班,二机部部长宋任穷突然走进房间,动员大家要争一口气搞出自己的原子弹;他在会议室和大专家们研讨辩论,彭桓武高兴地鼓励年轻人多发言;他在院子里陪同黄祖洽散步,黄祖洽告诉他要博采众家之长,提升自己的思维方式。

本文作者与胡思得(右)在邓稼先雕像前。


他曾经从这个院子出发,去青海,去新疆,去四川。


这个不起眼的院子,凡举目之处,都是历史;所经之处,皆有印记。


如今,他安坐在新办公室的窗前,窗外是一个更大更规整的园子,也源于他在20多年前奠定的根基。


若干年前,他从师长那里接过沉甸甸的嘱托,若干年后,又解下背负的重重行囊,交给下一代。他曾经行过八千里路,曾经立足群山之巅,如今,他走不快了,一批又一批后来者迈步向前。可是不管人们走得多远,似乎只要一回头,他还在身后不远处,拄着拐杖,微微笑着,看着你。


铸者

他的科研生涯没有一天离开过国防科技事业,人生画出一个又一个圆。


当他认真要求年轻的关门弟子专门讲解某种数学方法时,会不会想起在邓稼先带领下三本书起家开始原子弹理论设计的那些岁月?邓稼先给他们上课,但邓稼先也是边学边讲。有时邓稼先在黑板上讲着讲着,一指下面的年轻人:“胡思得,这一段状态方程你来讲!”“朱建士,这一段流体力学你来讲!”被点到名的年轻人,也当仁不让地讲上一段。那时,他们如此青春勃发、自信自强,沉稳有力地推开了原子弹的奥秘之门。


当他在20世纪80年代从军控研究的角度来审视国防科技发展,会不会想起多年以前听闻东方巨响时的纵情欢呼?他一定有更为纷繁复杂的感悟、一种属于铸盾者的别样感慨。那朵改变世界格局的“蘑菇云”,不仅激发了一场场盛大而隆重的庆典,其影响之深远,超越了民族与国家的界限,他更加理解其绵延不绝、不可轻估的历史震撼。


在新疆某试验基地,他面对即将出发的队伍做动员讲话。这是一次从繁重的国家任务中抢出时间来做的重大研究项目,是一次下了军令状只准成功不许失败的必要探索,是历经艰辛团结奋斗已经取得巨大成功后的不止步与不懈怠。他会不会想到许多年以前,他在二机部二楼的办公室郑重其事地对邓稼先提要求,要老邓给大家讲清楚,九所到底是搞什么的?会不会想到1986年他协助邓稼先、于敏起草致中央关于加快科研进程的建议书,邓稼先留给人世最后的一句话“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他想到,今天,1996年7月29日恰是邓稼先逝世十周年的日子,于是他对大家说:老邓在天上看着我们呢!我们肯定能成功!


地动山摇,国家任务圆满结束。至此,他参与和领导的这一系列重大研究项目,让我们的大国重器在签署国际条约前迈上了新台阶,使国家战略力量的有效性得到了跨越式增强。


1996年7月30日,他和于敏、胡仁宇联名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十年,我们时刻怀念》。


他们带领科技队伍,用十年的时间,接续走老邓的路,证老邓的道,守老邓的初心,完成了老邓的嘱托。


师者

他被同事们公认脾气好,作风民主,没有领导架子。


有一次,伍钧对自己的学生发脾气:怎么回事,说了还不改?他路过,看到了,找了个机会悄悄问伍钧:当年我是怎么管你的?


当年伍钧在职读博,突遇人事变动,科室只剩他一人,胡老师布置的读文献任务就拖拉了。那时,胡思得已经上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他和和气气对伍钧说:你杂事多,我杂事比你多多了,但我不也读文献吗?


伍钧被不发火但态度坚决的老师抓得牢牢的,认认真真地完成了任务。想起往事,伍钧不由得点头称是,心悦诚服。


学生们记得胡老师唯一一次发火,是对另一位曾当过他多年秘书的博士生。他一向对身边工作人员耐心温和,但是在学业上的要求可一点儿也不放松。这位学生因为忙不过来,试探着问博士答辩能不能延一年,他腾地站起来,严肃地说:那你别读了!当时他的模样神情,学生从没见过,“吓”得赶紧表态一定努力保证按时答辩。这就是他少有的一次板着脸“说了重话”的发火。


他的好脾气或许源于自己的成长经历。家中幼子,幼年体弱,父母家人关爱有加,少有约束;上学后幸遇良师,一次进步立获老师真心夸赞,如同添加十足动力,原本成绩平平从此步步提升,对学习和生活都充满信心;大学毕业后,富有亲和力的邓稼先成为他的领导、老师和兄长,带他走上科学研究之路,他还得到过彭桓武、周光召、黄祖洽、于敏等大专家的指导和保护,正值爱国奉献、艰苦奋斗、协同攻关、求实创新、永攀高峰的“两弹一星”精神的诞生岁月。


在成长阶段获得丰足的鼓励与肯定,即便后来数次经历暴风骤雨般苛责,也无损于他温良谦和、恳切热忱的个性。

知者


这么一个和气的人,是怎么做领导的?又是怎么建立起自己的威望的?


关于他的领导风格,许多合作者讲述了很多故事,在这些故事里,他以细心、耐心及宽容来统一认识和团结队伍。同事、同行、下属、学生们一致说:作为一位学者型领导,民主之风根植在他骨子里。


他的格局宏大,视野辽阔。同事和下属说:“他能看得很远,把我们往高处带。”“如今对照现实,胡院长当年很多思考和安排,就是超越时代的正确的预估。”


他认定领导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发现每位共事者的优点,挖掘各自的长处和才能,然后妥当安排工作。他说:“什么是人才?一定是有能力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人。”被他挖掘培养的许多骨干,惊讶感激于他不露声色的观察。“虽然自己并没有与胡院长很亲近,但是自己做的工作,原来胡院长是清楚的,他是真正爱惜人才。”


他善于动员和团结更多的人一起来做事情,这一点可不仅仅有好脾气就能实现。他有自己的方法,源于他从最年轻的课题组长到室副主任、副所长、副院长、院长的科研管理实践。他自己也做过总结:工作一定要讨论,集中集体智慧后再做决断;如果在一件事情上别人和自己的思路不同,但预估结果是好的,就可以放手让别人去做,自己也可以集中精力抓其他更为重要的工作。他常说:“我有我的认识,别人有别人的认识,没必要一定按自己的想法去干。”因为他尊重同事,尊重诚实的劳动和应得的荣誉,同事们和他合作很愉快,愿意追随他一起斩关夺隘,建功立业。


智者


胡思得(左)与于敏(中)、胡仁宇重访核试验基地。


当荣誉纷至沓来,他深情地表示:“我只是大海里的一滴小水滴。”


有一次,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回顾自己走过的路,大学毕业后能参加国防科技工作,一直到今天,觉得能为我国国防事业做一点事情、尽一点力,这一生是非常值得的。我很自豪。”


每次回顾自己的科研生涯,他始终谦虚而充满自省。在《八十自述》中,他写道:“幸遇导师,邓于周黄。箴言相告,教诲有方。同事同行,真诚相帮。齐心协力,共创辉煌。”如此清简诚恳,甘心如荠,既昂扬激荡,又有幸何如之的慰藉。


他有过力不从心、委屈不甘、愤怒沮丧吗?


他有,但总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再问,就笑着说:当时就是这样的环境,现在不存在了。如果再遇到困难,你们肯定能比我们当年做得更好。


2022年,他把自己获奖所得的全部奖金捐出来成立专项基金,奖励在国防科技领域的优秀人才。


对事业热爱又虔诚,对过往豁达又通透,对后来者善意又信任。


我曾多次听到他说:“一个人好比是一滴小水滴,它在大海中可以是滔天巨浪的一分子,如果散落在沙滩上,就只能慢慢地消失在阳光照射下。”


这是对个人与集体关系最形象的描述。既是他的自勉,也是对后来者的赠言。


这位胸怀博大的智者,甘为平凡一滴融于浩瀚,把自己的光芒融入集体的荣光。


他诠释了何为浩瀚。


(作者单位: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供图

《中国科学报》 (2022-06-23 第4版 印刻 原标题为《“我只是大海里的一滴小水滴”——胡思得印象》)

编辑 | 计红梅
排版 | 蒋志海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