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5日 星期三

欢迎登陆中国核学会官方网站

以身许国铸长剑 | 纪念王淦昌诞辰
发布日期:2023-05-29    发布:未知

1-.jpg

王淦昌

王淦昌(1907.5.28-1998.12.10),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863计划的倡议者之一。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两项,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jpg

1929年王淦昌于清华园

“科学救国”的种子

不满四岁,父亲去世,13岁那年,母亲也撒手人寰,孤苦伶仃的王淦昌,只能和自己的外婆相依为命。但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他始终没有放弃学习。凭着外婆的支持、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指引,王淦昌一路从江苏的农村私塾考取了清华学校大学部。
1926年北京“三一八”惨案发生后,参与游行并目睹悲剧的王淦昌来到了老师叶企孙家中,向老师说起了白天发生的惨案。叶老师听了,红着眼睛“质问”道:“谁叫你们去的?!你们明白自己的使命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为什么会挨打?为什么落后?你们明白吗?如果我们的国家有大唐帝国那般的强盛,这个世界上有谁敢欺侮我们?一个国家与一个人一样,弱肉强食是恒古不变的法则,要想我们的国家不遭到外国人的凌辱,就只有靠科学!科学,只有科学才能拯救我们的民族……”说罢泪下如雨。

叶老师的爱国激情,以及他对科学救国的远见卓识,对青年学生所寄托的厚望深情,深深地感染了王淦昌。爱国与科学紧密相关,从此成为他生命中最最重要的东西,决定了他毕生的道路。他日夜埋头苦读,1929年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次年考取官派留学生,前往德国柏林大学留学深造。

从“王淦昌”到“王京”

1956年,王淦昌被派至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先担任高级研究员,后任副所长。通过对近4万张气泡室图片和大量数据的分析,1959年3月,王淦昌小组终于发现了一张反西格玛负超子事例的照片。这是人类通过实验发现的第一个荷电反超子。这项重要成果把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1961年春,有一天王淦昌接到时任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刘杰约见的通知。到了刘杰办公室,对方开门见山地向王淦昌传达了党中央关于研制核武器的决定,并请他参加领导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如果接受这项任务,就意味着在以后若干年中,他将不能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科学探索,不能在世界学术界公开亮相,不能交流学术成果,这对当时已经在科研领域颇有建树的王淦昌而言,是十分可惜的事情。但是王淦昌却铿锵有力地答道:“我愿以身许国!”很快他就到二机部九局去报到了。
从那时起,王淦昌这个名字从科技界突然销声匿迹了,而在中国核武器研究队伍中,多了一个名叫“王京”的领导者。为了中国能造出原子弹、氢弹,为给中国人争这口气,从1961年到1978年,他隐姓化名,中断与外界的联系整整17年。

3-.jpg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以身许国铸长剑

王淦昌参与了我国核武器的原理突破、实验研究和组织领导,在我国原子弹、氢弹研制过程中,指导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早期的爆轰试验是在长城脚下进行的,负责核部件试验的王淦昌多次亲临爆轰试验现场指挥,一年之内在野外进行了上千次实验元件的爆轰试验。他和相关科技专家一起,冒着弥漫的风沙做爆轰物理试验,爬过长城脚下崎岖的山路,住过古烽火台前简陋的营寨。一年后,年近花甲的他又带领一大批无名英雄来到人迹罕至的青海高原,进行缩小比例的聚合爆轰试验和点火装置测试。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之后,王淦昌又在技术上全面领导了我国的前3次地下核试验,使我国用很少次数的试验,就基本掌握了地下核试验测试的关键技术。“他的工作非常深入基层”,中国科学院王乃彦院士至今十分清楚地记得,一次地下试验准备工作进入收尾阶段,坑道已回填到只留下很小的空间,等待领导批准后将全部填完。王淦昌听了汇报后,觉得“还是最后再进去看一看放心”,王乃彦陪着他再一次爬进了洞。王淦昌一个部件一个部件地检查,仔细询问他认为放心不下的地方,最后才满意地说:“好呀!现在放心了!下面就等着试验的好结果了!”

为国立于科学研究前沿

1978年夏,王淦昌告别17年隐姓埋名的生活,担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兼任原子能研究所所长。这时,他已是年过七旬的老人了,但为了中国核科技事业的发展,他仍不分昼夜地辛勤操劳。
101研究性重水反应堆的改建,是王淦昌任所长期间原子能所最突出的成就之一。改建后的101反应堆,技术性能超过老堆设计指标,热中子通量及活性区域内可以利用的实验孔道增加了一倍多,而总投资却只有建设一个新反应堆的1/10。这项工程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国防科工委重大成果奖。

4-.jpg

“863计划”四位倡议者合影(左起:陈芳允、王大珩、杨嘉墀、王淦昌)

1986年3月,王淦昌与王大珩、陈芳允、杨嘉墀联名向中共中央提出了《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仅隔两天,领导人便作出了肯定性批示。
1986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的通知。由于提出这个计划的建议和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这个历史性的时间点被载入了史册,被称为“863计划”。
王淦昌不仅关心我国核电事业的起步与发展,对核电站的建设和运行也十分重视。他到秦山核电站工地去过好几次,甚至不顾82岁高龄,登上60米的高处参观核电站工地。

科学大家的风范

王淦昌先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以精深的学识、严谨的学风,以及朴实谦逊、乐于助人的崇高品格熏陶了几代科学工作者,在工作和生活中处处体现出科学大家的风范。王崇祥先生讲述过二则十分感人的小故事:
众所周知,在创业起步的日子里,每个科技人员都有个急迫的心愿,那就是争取早日拿出课题方案,便于尽快开展试验工作。1959年,正在课题组为绞尽脑汁而没有取得进展之时,王老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这无疑是及时雨、雪中炭,对顺利开展工作给予极大的支持。
1967年春节过后不久,为解决急需的器材,我到北京出差。在各方大力支持下,很快完成了求援任务。这时我却面临着另一个难题,买不到返程的车票。为了及时把货物运回221厂,我大着胆子找到王老阐明来意。王老当即爽快地答应了,不久他就到招待所找到我,“做好准备吧,可以同机去西宁。”简单朴实的话语,使我感动不已。

5-.jpg

“王淦昌星”命名证书

王淦昌始终将自己的个人志向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全力的奉献为后人做出了“我愿以身许国”之表率。为了纪念王淦昌先生,2001年,一颗由国家天文台于1997年11月19日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4558号的小行星,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正式命名为“王淦昌星”。如今,在浩瀚无垠的宇宙里,“王淦昌星”依然格外闪耀,激励着无数科研工作者砥砺前进。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