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5日 星期三

欢迎登陆中国核学会官方网站

惟愿一生成一事|纪念朱光亚诞辰100周年专题展今日开展
发布日期:2024-12-25    发布:中国科协之声微信公众号


2024年12月24日,中国科协主办的“惟愿一生成一事——纪念朱光亚诞辰100周年专题展”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开展。

朱光亚(1924年12月25日—2011年2月26日)是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曾任中国科协主席、名誉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党组书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被誉为“中国科技众帅之帅”。

他在归国抉择时无悔,铸造核盾时无畏,战略决策时无惑,科学精神上无瑕,人生境界上无我,用毕生心血与奉献,生动践行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内涵。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同步搭建“纪念朱光亚诞辰100周年云展厅”。这个展为期六个月,非常值得去打卡!



2024年12月24日,中国科协主办的“惟愿一生成一事——纪念朱光亚诞辰100周年专题展”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开展。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进展,中国核学会副理事长姜胜耀,朱光亚长子朱明远出席活动并致辞。



中国科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核集团、中国核学会、中国物理学会等单位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朱光亚亲友代表,青年科技工作者代表等100余人参加活动。


活动同时发布了朱光亚手稿集《原子核物理导论》。





在领略了开展实况后
让我们深入探索
“惟愿一生成一事——纪念朱光亚诞辰100周年专题展”
独特魅力吧→




朱光亚,汉族,1924年12月25日出生于湖北宜昌,原籍湖北汉阳。

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核物理学家,我国核科技事业重要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

朱光亚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届、十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至十四届中央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曾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名誉主席,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党组书记,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1964年2月改为第九研究院、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所长、副院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主任、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等职,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这是朱光亚生前讲过的话。

朱光亚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追求真理、追求进步、追求科学的一生,是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的英名和功绩,将永远与“两弹一星”事业的丰功伟绩融为一体,记载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上。他的优秀品质和崇高风范,将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牢记使命、奋发进取,为推动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事业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一部分 赤子情怀 一生许国


朱光亚青少年时期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显示出卓尔不群的天赋和才华。在辗转于武汉、重庆、昆明的求学过程中,他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发奋读书,做好了学识上的前期准备,形成了崇尚真理、科学报国的远大志向,为日后远涉重洋学习、归国献身国防科研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朱光亚的朝鲜战地日记。节选自《朱光亚传》,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年10月北京第1版。


朱光亚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毕业证明书。

1949年12月24日,《留美学生通讯》第三卷第二期刊登了雷锡华、高联佩、朱光亚等中国留学生讨论回国问题的访谈文章《赶快组织起来回国去》。



第二部分:众帅之帅 攻坚筑盾


为确保我国能早日构建起精干、高效的核自卫力量,自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朱光亚肩负起组织领导“两弹”研制的重大使命。

自那时起,他数十年如一日,殚精竭虑、身先士卒,带领团队攻克众多关键技术难题。朱光亚展示出卓越的政治洞察力和领导才能,在我国国防科技领域承上启下,组织协调,均衡规划,被誉为“两弹”科研的技术“枢纽”,作用无可替代。














1995年,朱光亚为祝贺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成立40周年题词。

1963年7月12日,参加中国核试验基地研究所成立大会的人员合影(前排左起第17人为朱光亚)。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前线指挥部全体人员合影(前排左起依次为:王茹芝、张蕴钰、程开甲、郭永怀、彭桓武、王淦昌、朱光亚、张爱萍、刘西尧、李觉、吴际霖、陈能宽、邓稼先)。


1988年12月,参加我国核武器大气层核试验总体设计和组织实施的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部分人员合影(前排左五为朱光亚)。



第三部分:任重道远 再攀高峰


朱光亚长期在科技战线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以其敏锐的战略视角和深邃的战略思维,精准掌握关乎国家安全核心利益及军事科技战略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多次提出战略咨询建议,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制定、“863”计划制定与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前期论证等重大科技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79年11月,中国核能学会筹备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举行(第一排左七为朱光亚)。


1991年5月23日至27日,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朱光亚当选为中国科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图为朱光亚和上任中国科协主席钱学森在会议期间亲切交谈。


据杜祥琬回忆,一次朱光亚在审阅“863”项目组提交的简报时,特意在“XXX院士”的“院士”两个字上画了一个圈,并用铅笔小楷在空白处标注:“‘院士’不是职务,也不是职称,只是一种荣誉称号,不能作为一种称谓使用。”直到现在,杜祥琬还将这句话奉为座右铭。



第四部分:静水流深 科学大家


朱光亚一生虚怀若谷、品行高尚,从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始终将国家利益和人民福祉置于首位。

大力扶持青年人才的成长进步,积极投身于各项社会活动,其举手投足间尽显一代科学巨擘的风范,展现了一位科学大家的博大胸襟、卓越品格和崇高品质,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赞誉。










惟愿一生成一事 

纪念朱光亚诞辰100周年专题展


展览时间:2024年12月24日开展 展期6个月


展览地点:国家科技传播中心 2M层6号展厅




(素材整理自: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

责编:胡安妮  李振亮

审核:张敬一

值班编委:谭华霖


科技星空中的璀璨“她”力量→

跨越千年时空,在这里遇见你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怀念,致敬!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